南京心理咨询中心-心理治疗机构-南京温纳心理咨询中心

焦虑症的六大认识误区

温纳心理咨询中心 13

 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焦虑症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。然而,由于大众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有限,许多人对焦虑症存在着诸多误解。这些误区不仅影响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知,还可能延误治疗。接下来,我们就来一一剖析焦虑症的六大认识误区。


01
“焦虑就是想太多,自己调整就行”

很多人认为焦虑只是正常的情绪波动,是因为想太多、太敏感,只要自己调整心态就能克服。但实际上,焦虑症是一种病理状态下的情绪障碍,与普通的焦虑情绪有着本质区别。普通焦虑通常是由具体事件引发,且持续时间较短,在事件解决后,焦虑情绪会随之缓解。而焦虑症患者的焦虑情绪往往是无缘无故、持续存在的,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。例如,患有广泛性焦虑症的患者,可能整天处于紧张、担忧的状态,却找不到明确的原因,甚至对一些小事过度担忧,如担心出门会遭遇意外、担心家人的安危等。这种病理性的焦虑仅靠自我调节很难缓解,需要专业的干预和治疗。

02
“焦虑症就是性格懦弱的表现”

将焦虑症归结为性格懦弱是一种常见的错误认知。焦虑症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,包括遗传因素、神经生物学因素、心理社会因素等,并非单纯由性格导致。研究表明,部分焦虑症患者存在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的情况,如血清素、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异常,这会直接影响情绪调节功能。此外,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、长期的生活压力、重大生活事件的刺激等,都可能诱发焦虑症。例如,一个曾经在童年时期遭受过校园欺凌的人,成年后更容易患上焦虑症,这与性格是否懦弱并无直接关系。我们不能将焦虑症患者视为“脆弱”或“不够坚强”,而应该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。

03
“吃药会产生依赖,不能轻易用药”

不少患者和家属对治疗焦虑症的药物存在恐惧心理,担心一旦用药就会产生依赖,难以停药。事实上,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焦虑药物,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,并不会导致药物依赖。目前常用的抗焦虑药物,如苯二氮䓬类、选择性5-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,都经过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践验证。药物治疗的目的是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,缓解焦虑症状,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。在治疗过程中,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,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,并逐渐调整药物剂量,在病情稳定后,也会指导患者逐步减药直至停药。只要遵循医嘱,规范用药,药物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症状,减少复发风险。

04
“焦虑症不需要心理治疗,吃药就能好”

虽然药物治疗在焦虑症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,但心理治疗同样不可或缺。焦虑症的发生与患者的认知、情绪和行为模式密切相关,心理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绪问题,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。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,如认知行为疗法(CBT),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负面的思维模式,学习应对焦虑的技巧,从而缓解症状;暴露疗法则让患者逐渐面对自己害怕的情境,减轻对这些情境的恐惧和焦虑。例如,对于患有社交焦虑症的患者,单纯依靠药物可能只能缓解部分症状,而结合认知行为疗法,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对社交场合的过度担忧是不合理的,并通过实际的社交练习,逐步克服恐惧,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。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,才是治疗焦虑症的最佳方式。

05
“焦虑症治好后不会复发”

很多人认为,只要焦虑症的症状消失,就意味着疾病已经完全治愈,不会再复发。然而,焦虑症是一种慢性疾病,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。即使经过治疗,症状得到缓解,患者在遇到生活压力、情绪波动或其他诱发因素时,仍有可能再次出现焦虑症状。研究显示,约有30%-50%的焦虑症患者在治疗后会经历复发。因此,焦虑症患者在症状缓解后,仍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维持治疗,定期复诊,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如规律作息、适度运动、合理饮食等,学会应对压力和调节情绪的方法,以降低复发的可能性。

05
“只有成年人会得焦虑症”

人们往往认为焦虑症主要发生在成年人身上,却忽视了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能成为焦虑症的受害者。实际上,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,面临着学习压力、人际关系、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挑战,同样容易患上焦虑症。常见的儿童青少年焦虑症类型包括分离性焦虑症、社交焦虑症、特定恐惧症等。例如,一些孩子在上学时会出现过度担心与父母分离、害怕在学校表现不好等情况,这可能是分离性焦虑症或社交焦虑症的表现。由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表达能力有限,他们的焦虑症状可能不易被察觉,家长和老师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,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专业帮助。


  正确认识焦虑症是战胜它的第一步。我们要摒弃这些认识误区,以科学、理性的态度看待焦虑症,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。同时,患者和家属也要积极配合治疗,遵循医嘱,采取综合治疗措施,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,提高生活质量。

上一篇:小时候缺爱的人,对婚姻有什么影响

下一篇: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