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心理咨询中心-心理治疗机构-南京温纳心理咨询中心

越容易说“随便”的人,越难相处

温纳心理咨询中心 6

  生活中,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类人:聚餐时问“想吃什么”,他们答“随便”;选电影时问“看哪部”,他们说“都行”。表面上看,这种“不挑剔”似乎是随和的表现,但深入相处后却会发现,这类人往往比明确表达需求的人更难打交道。以下四个维度,或许能揭开“随便”背后的相处困境。


“随便”的本质
逃避责任的隐形防御
图片


  说“随便”的人,看似在放权,实则可能在逃避选择的责任。选择意味着承担后果——选的餐厅不好吃、看的电影很无聊,提出想法的人难免会有压力。而一句“随便”,相当于把决策权完全推给对方,同时也埋下了隐性的“追责伏笔”:若结果不如预期,他们可以轻描淡写地说“我本来就没什么想法,是你选的”,既避免了自我暴露的风险,又保留了事后评价的主动权。


  这种防御机制会让相处变得被动。对方需要反复猜测其真实需求,如同在迷雾中摸索,而“随便”者始终站在评判者的位置,不投入、不负责,久而久之,主动付出的一方会感到疲惫和不公。


模糊的边界
让人猜不透的“隐性规则”
图片


  容易说“随便”的人,往往有一套不宣之于口的“隐性标准”。他们嘴上说着“都行”,心里却早有预设——比如聚餐时说“随便”,但其实不吃辣、怕油腻、厌甜腻;旅行时说“去哪都行”,却对住宿、行程、花费有诸多隐秘的要求。当对方的安排不符合这些隐性标准时,他们不会直接提出,而是通过沉默、敷衍或消极态度表达不满。


  这种模糊的边界会让相处充满“雷区”。你永远不知道哪句话、哪个决定会触碰到他们的底线,只能小心翼翼地试探,生怕无意中“冒犯”。而这种持续的紧绷感,正是难相处的核心原因之一。


沟通的死循环
拒绝投入的情感隔绝
图片


  健康的关系需要双向的沟通与投入,而“随便”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的沟通姿态。当一个人频繁说“随便”时,其实是在关闭深度交流的通道——他们不愿分享自己的喜好、想法或感受,也无意了解对方的需求。这种“不配合”会让关系陷入单向输出的困境:你热情地规划、询问、付出,得到的却始终是轻飘飘的“随便”,仿佛一拳打在棉花上。


  久而久之,主动沟通的一方会感到挫败和失落,甚至怀疑自己是否“自作多情”。而“随便”的人,看似轻松,实则在关系中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,既隔绝了他人的靠近,也错失了建立深度连接的可能。


隐藏的控制欲
用“被动”掌控关系节奏
图片


  很多人以为“随便”是顺从,实则可能是隐性的控制手段。当一个人说“随便”时,表面上是把选择权交给对方,实际上却掌握了“否定权”——因为没有明确表态,所以无论对方做什么决定,他们都有权利不满意;因为没有付出成本,所以可以随时用“我本来就没期待”来否定对方的努力。


  这种“被动攻击”式的控制,会让关系失去平衡。对方在反复被否定后,会逐渐失去主导的勇气,甚至变得小心翼翼、自我怀疑,最终不得不事事迁就“随便”者的隐性需求。而这种“被操控”的感觉,正是让人觉得“难相处”的深层原因——你以为在平等相处,其实始终在对方的隐性规则里打转。


  说到底,“随便”的背后,往往是不愿承担、害怕冲突、拒绝投入的心理状态。真正的随和,不是嘴上的“随便”,而是既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,也能尊重对方的选择;既能坦然接受不完美,也能真诚地为关系付出。若想让关系更轻松,不妨少些“随便”,多些“我觉得”“我喜欢”——明确的表达,才是相处中最舒服的姿态。

上一篇:初中生情绪低落抑郁如何疏导

下一篇:没有了!